看苹果,是柿子沟70后和80后孩子们的夏季必修课。
苹果树下的回忆有很多,诸如在树下写作业、逮蚂蚱、捉知了、爬树…
然而,三十年后最稀有、最珍贵的那一幕当属苹果树下追着萤火虫玩耍的情景。
每天下午一放学,村南的苹果园便是孩子们的世界。
趁着天亮的时候要抓紧时间写作业,天一撒黑作业便写不下去了,因为苹果园里开始出现了那一盏盏星星点点的“小灯”,在身边来回地飞舞着。
孩子们欢蹦乱跳地追逐着这发光的小生命,喊着祖辈传下来的儿歌:“老包老包下山儿来,媳妇儿媳妇儿戴花儿来。
我想,大概因为它通体都是黑色的缘故吧。
小时候,因为遇见小小的萤火虫竟然觉得这世界很神奇——这黑乎乎的小家伙怎么就能发出淡淡的黄绿色的光呢?
胆大的孩子把萤火虫发光的小屁股撕下来粘到脑门上,还可以忽闪一阵子。
把玻璃水瓶里的水倒干净,把荧火虫小心翼翼地放进瓶子里,怕小家伙闷死不敢盖瓶盖子,就用苹果树的叶子塞住瓶口,萤火虫的小夜灯就这样做好了。
隔壁爷爷家的树边种了几棵南瓜,聪明的姐姐把南瓜梗揪下来一段,把掌心里的萤火虫慢慢的塞进空空的南瓜梗里,便成了最具土味儿的“荧光棒”。
回家路过一片玉米地,淘气的哥哥偷着掰了一个玉米,在玉米棒子末端左右拧几下褪出里面的嫩棒子,只留下外面的空壳,长长的绿色的小灯罩里放进去三五只荧火虫,一盏小小的玉米萤火虫小夜灯就做好啦。
山野里没有路灯,萤火虫这微弱的光就好像身边多了几点繁星,帮我们照亮回家的路。
盛夏的野外,柿子沟里那一闪一灭的光亮,犹如一盏盏神秘莫测的小灯,在路边的草丛间飞舞着,引着一群大呼小叫的孩子们回家去…